沱江奔流,两岸蔗林绵延起伏,一座砖红建筑内传出阵阵甜香——这里是内江某公司古法制糖“非遗”工坊,厂房内工人正在翻搅粘稠如胶的红糖。历史上内江曾凭蔗糖产业享获“甜城”美名,这个企业的发展正是这座城市当下“甜味+”产业的复兴的缩影。然而,此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一份未履行的行政处罚决定书
一家愁云惨淡的“甜味”企业
2023年8月,内江市市中区深化“林长+检察长”协作机制,区检察院受邀派员参加林业行政执法专项检查。检察官在检查中发现了一份未履行的行政处罚决定,该院在第一时间监督立案,并展开调查。
2022年,内江某公司计划打造融农商文旅为一体的综合性糖产业,然而在建设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,却因毁坏林木收到了林业主管部门的一纸行政处罚决定。该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某公司在原地复植2倍林木,且没有明确毁坏的林木种类和株数。
原地复绿意味着工坊及配套设施需拆除后筹资另建,经济损失巨大,公司未来发展将举步维艰。公司负责人一筹莫展,眼看过了履行期限,企业信用受损,甚至影响到参评四川省首批优秀“非遗”工坊。
“公司在这片园区建设上已经投入了一大笔资金,全部拆除的代价公司难以承受,能不能考虑在别的地方补种呢?”围绕公司负责人李某“异地复绿”的请求,办案检察官多次走访林业主管部门与公司,仔细查阅行政执法卷宗,询问有关人员,核查案件事实,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,将矛盾化解的关键聚焦到两个问题上:一是能否查明毁坏林木的树种和株数,进一步明确补种标准?二是能否异地补种?
内江市市中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企业回访企业经营情况,问需于企。
带着这两个问题,检察官在企业、有关部门之间奔走协调。当好“中间人”,创新采用“圆桌会议”的方式,搭建“面对面”沟通平台,邀请林业主管部门代表、某公司负责人及公司所在地镇政府、村集体代表多方会谈,共同商讨异地补种的可行性。搭建行政争议化解平台,促成相关部门与某公司达成植被恢复协议,明确补种标准、补种方式及双方权利义务,推动矛盾纠纷“一揽子”实质性化解。同时,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恢复企业信用信息,为企业发展清除障碍,为“甜味+”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“异地补植复绿落实到位了没有?企业信用信息是否得到修复?企业生产经营有没有困难?”一年后,检察官再次对该公司进行回访。在异地补种的山头上,检察官详细询问。“行政处罚决定已经完全履行,不仅修复了受损生态环境,也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损失,我们也终于成功申报了国家3A级景区和四川省首批优秀非遗工坊,我们的甜味产业获得更大的的名气与发展!” 李某笑逐颜开。在身后,检察官看到几百棵补种的树木枝叶新绿繁密,微风吹拂之下枝桠摇曳,露出远方古法制糖工坊飞翘的檐角。
沱江两岸曾“遍地是甘蔗,五里一糖房”,巅峰时期内江糖产量占全国的48.46%,“甜”是浸润内江历史和城市记忆的基因。为了持续守护好这味“内江甜”,市中区检察院与区政府建立“府检联动”工作机制,与当地工商联、经信部门会签《关于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方位、多层次服务内江“甜味+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体制。特别是今年开展“检察护企”专项行动以来,该院聚焦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,持续开展“检护民生”专项行动,与糖草甜味产业公司建立联系人制度,定时上门“送服务”“作宣讲”“问需求”“做体检”,帮助企业排除法律风险隐患点6个,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