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强化新媒体融合,构建“立体宣传”。一是准确把握新媒体特质。官方微博相当于“广场喇叭”,兼具即时互动功能;官方微信有利点对点的精准投放,“圈子传播”特点明显;检察手机报则针对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监督员等重点人群,实现对象化传播和服务。南江县院注重发挥各新媒体特点,实现融合贯通,促进功能互补,实现“1+1>2”的传播效果。二是充分借力新媒体融合。南江县院积极搭建“互联网+”宣传平台。将微信、微博、代表委员短信平台和《南江检察》(微刊)手机报相链接,全院干警关注高检院和省、市院检察微博微信,逐步实现微博、微信“全关注”,新闻播报“全推送”。
二、分类面向宣传受众,实施“定制宣传”。一是面向四大班子采用专报宣传。定期向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报送《检察要情专报》,使检察工作在领导心中有“印象”,在全县重要会议上有“声音”。二是面向代表、委员定向推送微刊。今年南江县院新编撰了集检务公开、新闻宣传、工作报告为一体的《南江检察》(微刊)手机报,首期设定法治言论、检务动态、案件传真等6个主题版块,向全县500余名“两代表一委员”推送,并在后期新增司改前沿、警世微案等版块,代表委员们反响强烈。三是面向基层群众开展主题宣传。围绕“法治巴中•2015检察专项行动”部署,开展“服务基层群众、推进乡村法治”主题宣传活动,针对农村留守人群文化水平较低,专门制作动漫画宣传展板,印发卡通式宣传台历,现场播放检察宣传片、微电影、微广告,让群众喜爱看、能看懂;结合“法律七进”活动,开展院坝公诉庭、检察官校园说法、预防职务犯罪乡村行系列“检务直通车”宣传活动。
三、坚持多元化联动,推行“特色宣传”。一方面,突出宣传报道持续深入。围绕深度挖掘、即时报道和素材收集,组建了文秘写作组,科室内勤宣传联络组,以及40岁以下办案人员信息采集组,构建一张覆盖全院的新闻素材流转网。围绕市院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目标任务,深挖工作结合点,确保检察宣传方向与业务工作同步,全方位展示检察工作成效。另一方面,强化与新闻媒体协作联动。运用微视频、图解新闻、释法说理方式宣传检察职能和工作成效,使检察好声音“够量”、“够响”。在电视台播放专题片、微电影和公益广告;邀请市县电视台、巴中日报、四川法制报等媒体,对南江县院特色工作进行联合宣传。
四、注重多平台沟通,强化“便民宣传”。一是建立便捷宣传通道。将新媒体建设与应用纳入群众工作体系,打造通达社情民意、提供便民服务新平台。在南江县院一楼大厅布设联通互联网的案件信息查询、检务公开和新闻宣传3个媒体播放机;开辟网上“检察长接访”、“征求意见”等检民互动栏目,开通案件中心律师网上预约接待,真正使其成为线上线下的宣传窗口。二是强化综合性受理。将接待中心各项窗口服务功能整合到官网、微信等平台,打造网上的“12309”平台,集举报、控告、申诉、投诉、咨询、查询等“六合一”功能,实现接访、信函、电话、网络、视频、案件受理的“六整合”,提供网上网下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五、推行全方位公开,深化“阳光宣传”。一是深度公开案件信息。依托门户网站、微信微博、检察官QQ群、检察微刊(手机报)等检务公开栏目,不断拓展检务公开广度和深度。二是全媒公开动态信息。今年南江县院通过网络媒体发布宣传与检务信息稿件260余篇,发布微博 、微信120余期;共发布案件程序性信息410余条、终结性法律文书60余份。三是注重信息公开互动。加强与网民的互动,对网民提出的意见、建议和诉求,及时回应,并对涉及检察职能的主动作为。南江县院通过向全县青少年开通检察官QQ,加入好友群覆盖全县11所中学及部分社会青年。利用该平台为全县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,解疑答惑,并从中上获知案件线索60余件,阻止和疏导20余件刑事案件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