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IPv6网络 网站无障碍
 
今天是:

来自大山之外的“检察官书记”

  2025-09-06
  他住在百姓身边,走进群众心里,跋山涉水,走村入户,访民情,解民忧,把浓浓的情怀植根于关注民生民情、呵护民生发展之中,把一丝丝温暖送进贫困群众的心田。

  不到一年时间,他协助上壤塘乡党委、政府和帮扶单位为查卡村争取30万元牧道建设、45万元碎石道路建设、25万元通户硬化路建设等项目,争取资金50万元成立了查卡村集体牧场……

  他就是州检察院帮扶联系村壤塘县上壤塘乡查卡村的“第一书记”高瑞涛。

  作为一名检察官,高瑞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、默默奉献,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执著精神和责任意识为查卡村殚精竭虑,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查卡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,他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
  驻村帮扶:“盘活”村集体,“清零”空壳村

  “善良、淳朴、热情……”,这是村里人留给高瑞涛的第一印象,“从他们身上,你能看见生活真实的样子,闻见‘地气儿’,体会到什么是‘苦和难’。”去年9月,高瑞涛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,成为州检察院帮扶联系村壤塘县上壤塘乡查卡村“第一书记”。

  查卡村海拔4000米,离县城70公里,村民以放牧、挖虫草为生,经济增收渠道狭窄。在扶贫攻坚行动中,该村有贫困人46户167人,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。刚到查卡村,高瑞涛就把自己当作一名“村里人”,他暗下决心:要与村干部、村民们打成一片,这样才能摸到实情、听到真声,才能真正为村民办实事,帮助全村全面脱贫。

  “‘第一书记’驻村帮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,更重要的是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、破解发展难题、促其早日致富。”在平日的走访中,高瑞涛发现,查卡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,他说,“村里不能一辈子都靠外界的帮扶资金搞建设,想要可持续发展,村集体也要有钱。”

  如何提高村集体收入?高瑞涛一直与村干部一起思考,几经思索的高瑞涛与村干部最终将视线锁定在了调整产业结构上。

  为了加强集体经济的发展,帮助贫困村“两委”会找准发展点,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。高瑞涛与乡党委、政府帮助联系村协调资金50万元,率先成立了牦牛养殖集体牧场,通过公开出售牦牛,打破牧民群众“不杀牛、不卖牛”的陈旧观念,改变帮扶村集体经济“空壳村”的状况。

  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惊天壮举,高瑞涛怀揣一颗为民热心,凭借满腔热忱,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致富增收产业、丰富文化生活、建设美丽乡村,让昔日的“后进”村如今充满了发展“后劲”。

  求真务实:转观念,以教育扶贫“拔穷根”

  治贫先治愚,扶贫必扶智。驻村的这段时间,除了要谋划村级发展以外,高瑞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当地农村孩子的身上。他说:“教育对改变贫困地区人们的命运有着重要意义,这里的孩子需要良好的教育。”帮扶期间,他把精准扶贫的着力点放在教育扶贫上,为村里教育事业奔走,想方设法改变农村教育落后困局。

  在州检察院的支持下,高瑞涛主动作为,积极向外界爱心人士介绍藏区教育现状,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哲昕爱心团队引入壤塘县,并担任爱心团队壤塘组组长,为全县9个学校106名贫困学生争取到每年2000元的爱心助学金,直至他们大学毕业。

  为了争取资金,只要听说朋友有帮助的心意,他就去联络;只要有一丝希望,他就去跑路。

  担任爱心团队壤塘组组长以来,高瑞涛从社会上争取的教育助学资金达到每年20余万元,并与爱心团队共同努力,成功促成了壤塘县上壤塘中心校二年级与上海市新普陀小学二年级10班结对共建,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大山之外的窗口,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。

  “作为组长,我深感荣幸,也倍感责任重大。”高瑞涛相信,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教育扶贫,通过“小手拉大手”促观念转变,牧民群众思想将进一步得到解放,脱贫奔康内动力会越来越强劲。他期待着这些贫困村、贫困家庭中陆续走出第一个大学生、第一个公务员、第一个教师、第一个

  ……

  奉献既为一种责任和使命,就不是被迫选择,更不是等价交换,而是甘愿献出,不图回报。高瑞涛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年轻人,让“党员”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闪发光。他热爱藏区,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神圣的土地,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藏区检察官的誓言。